步履不停,永續共鳴——SDGs教育的實踐之路文:林紜如
位於臺北市中山區的大直高中,推行國際教育已有數年。學校秉持辦學理念,積極推動與國際接軌的各項活動,盼望大直的學子們能在耳濡目染中,涵養出優良的國際視野與觀念。因循這樣的背景,大直高中國中部的國文教師董家興結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逐步開展了一系列與傳統模式截然不同的課程。從最初一位教師的好奇探索,逐漸影響到身邊多位擁有相同信念的志同道合者,他們勇敢邁開步伐,走出教室,走出校園,攜手帶領學生共同體驗那難以在課桌上領會的永續意義。
傳承家鄉的人文歷史,並化為實際的永續行動
「我一直希望能讓學生擁有更豐富、生活化且素養導向的學習。」董家興老師坦言,對國中生來說,考試與升學的壓力無疑是相當巨大的。因此,他更希望透過不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有機會體驗來自真實生活的樂趣,而不僅僅局限於形音義、選擇題的學習。這個想法甫萌發,便成為他發展這系列課程的初衷。
一開始,董家興老師也只是在教室裡教學,隨後才開始嘗試於校園內設計各式活動,再接著,他加入環境教育輔導團,並獲得了更多支援,尤其是在SDGs方面。這段時間,他跟著輔導團的張子超教授與吳美麗教授學習,張子超教授曾給他一個觀念:「永續不只是自然生態,也是人文歷史的傳承。」這番話讓他深受觸動,並決心將其視為自己所要奉行的教育理念。他也時常反思:「我們的孩子是否真的了解孕育自已的這塊土地?」對他來說,SDG4「優質教育」中的第七條尤為重要:
「在西元2030年以前,確保所有的學子都習得必要的知識與技能而可以促進永續發展,包括永續發展教育、永續生活模式、人權、性別平等、和平及非暴力提倡、全球公民、文化差異欣賞,以及文化對永續發展的貢獻。」
他指出,這一細項指標其實可以包含非常多元素,它要強調的,是培養讓孩子足以傳承永續發展的「能力」與「態度」。因此,身為國文教師的董家興老師在講解課文時,除了傳授基本的學科知識,他也會引導學生思考:「我對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土地了解多少?」、「我說得出有關它的文化歷史嗎?」他希望,透過課程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樂趣,同時也可以培養其「行動」的能力。
談到「行動」,在學習環境教育的過程中,董家興老師發現其中的教學步驟,與他過去在《中庸》裡所學的概念十分契合:「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他告訴學生,今天我們學習某個事物,尤其是與國際性、永續性有關的議題時,必須時刻反思這些知識是否可以轉化為自己的行動,正如《中庸》所言:「慎思、明辨、篤行」,希望學生首先能有意識的產生自己的覺察與思考,然後透過一個個步驟,最終成為一位真正的實踐者,這是他始終堅持的教學信念。
從獨自摸索到攜手同行,凝聚教育永續的力量
董家興老師投入SDGs教學迄今已有八年,從最初獨自摸索,到進入輔導團、與外部企業合作,再到近幾年逐漸凝聚校內外擁有相同志向的夥伴……這一路走來,不僅學生收穫滿滿,教師們也深受啟發,獲益良多。
談及一開始踏出校園的經歷,就不得不提到六年前董家興老師曾與《天下雜誌》合作的「為淡水河做一件事」。由於他平時便會利用班會時間與學生討論環境與SDGs議題,因此當他看到這項淨河活動時,立刻意識到其與SDG6「潔淨水資源」、SDG13「氣候行動」、SDG14「水下生命」等目標緊密相扣。因著這樣的契機,經與學生討論後,他便與大直高中另外兩位教師及家長一同帶領29位學生實際前往五股溼地,進行垃圾清理、移除外來種小花蔓澤蘭等行動,透過實際參與,為家鄉的河川盡一分心力。


回到國文課堂,董家興老師更樂於從教材中延伸SDGs議題。例如在教到〈迷途羔羊——弗氏海豚〉這一課時,他帶領學生製作「魚圖鑑」,透過「海鮮指南」網站教學生辨認魚種,例如區分可食用、不建議食用與禁食用的魚類。除此之外,他認為學生必須親身前往漁港體驗,才能更深入了解臺灣的海洋資源與生態。即使當下無法實地操作活動,他也會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自己接觸或組隊探訪,甚至是回家後帶著家長一起參與。
他觀察到,這個學區的孩子,平時的生活不是上學、補習,就是看電影、滑手機,而家長也大多忙於工作,他們真的鮮少有機會能跟著父母一起去市場,對魚類、物產的認識有限,也不懂得該如何料理。這其實是很可惜的,因為正呼應了SDG4「優質教育」的精神,要教導孩子永續的概念,就應該要從他們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來取材、連結,才能讓永續的知識與技能真正內化。未來當學生談起弗氏海豚時,希望他們不再只是想到海生館,而是能更理解這個物種與臺灣、與自身的關聯性。透過課堂,不只讓他們更開拓自己的認知與眼界,也學會主動帶著周遭的人一起行動,讓永續成為日常。
此外,談到設計課程的靈感,董家興老師分享,其實很多時候都來自於學生不經意間的一些「提問」。例如,某次他帶學生前往「四四南村」,學生問他:「為什麼我們要保留這些眷村?它們唯一的價值好像就只是跟旁邊的101合照好看而已。」這個問題讓他留下深刻印象,也促使他反思:「我們究竟想要傳承什麼給孩子?」後來,他回輔導團分享這個疑問,教授則提點他:「國文老師或許不像自然老師那樣專精於生態知識,但傳承人文歷史是你們擅長的。因此,是不是可以在教學中確保讓孩子真正理解這塊土地的意義?為什麼它值得被保留下來?」這個回答點醒了他,也使他確信除了自然環境,文化的延續同樣是永續發展的一環,我們應該把這些有關家鄉土地的人文歷史、耆老記憶也分享給學生,讓學生從中理解其價值。因此,他陸續設計了一系列結合文史傳承的教學活動,例如曾獲獎的教案:「大龍峒走讀——文史與自然環境的傳承與愛護」、「齊東街走讀——不願被消失的日式宿舍群」、「小南門走讀——彩虹森林與人文傳承的療癒綠洲」、「大南村走讀——後眷村時代與綠色101交會的火花」等,透過實地走讀,讓學生親身感受歷史與環境的交融,進一步理解文化保存的意義。




此外,去年在大安森林公園的走讀教學也是一段值得分享的經驗。董家興老師提到,雖然大安森林公園夙負盛名,但真正了解其歷史與運作方式的人卻不多。有一次,學生又好奇的問他:「為什麼這麼精華的地段會拿來蓋公園?」於是,董家興老師便結合經典課文〈兒時記趣〉中的「物外之趣」,帶領學生實地走訪一趟這座充滿生態之美的都市綠洲。此次課程不僅有董家興老師參與,還匯聚了校內外來自不同領域的教師,共同規畫並協助活動的進行,讓課程內容更加多元豐富。例如:有的教師帶著學生撫摸樹幹,以五感體驗「細察其紋理」的重要;有的教師利用望遠鏡觀察鳥類,引領學生探索生態池的自然風貌;還有教師解說「活水飛輪」的運作原理與用處,讓學生親身體驗如何透過簡單機械促進水循環,寓教於樂。除此之外,輔導主任吳姿瑩則融入「森林療癒」的概念,引導學生體驗大自然舒緩身心的療癒力量。這場跨領域的走讀課程,讓學生不僅加深對大安森林公園的認識,也在互動與實作中,真正體會到自然環境與生活的緊密連結。



發現世界是一本大書,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我覺得孩子在課程中的成長是極為明顯的,從對世界一無所知,到開始意識到這個世界真的是一本大書,並且發現裡面的內容對自己而言是有意義的。」董家興老師舉例,當學生們走進齊東街,看到耆老們全心投入的分享過往的故事,這些生命歷程的訴說,怎麼可能不讓孩子產生共鳴?再比如從小南門的植物園中認識植物,我們在國文課上常學到桃花、李花象徵春天,菊花則代表秋天的語文常識,但隨著氣候變遷,學生開始提出不只是為了考試,而真正來自生活的疑問:「老師,但是我在士林官邸看菊花展時覺得很熱啊,根本不像秋天!」這樣的問題促使他反思,考卷上雖然要求學生用植物來辨認季節,但許多孩子甚至連這些花草的真實樣貌都不認識。即便在生物課上,他們學的可能也只是諸如維管束、植物分類等知識體系,當考試結束後,根本無人有機會真正走進自然、感受自然。
或許,每個人關注的領域都不同——有些人對鳥類特別敏感,有些人則對植物、海洋更有興趣,但無論如何,這些都是我們周遭環境中的一部分。如果從不親眼去看、不親身體驗,學生的學習就會停留在「只是記住了桃花、李花代表春天」的程度。然而,當他們實際走進自然場域,接觸到真實的臺灣欒樹、朴樹、錫葉藤……並理解這些植物的價值時,他們才會明白:自然不僅僅是一門課程,同時也是我們的生活。
「有學生向我分享,當他真正走進自然後,才發現透過自然療癒自我的方法。」董家興老師因而獲得啟發,永續也許也不只是與環境保育、文化傳承有關,更包括身心的平衡與自我成長。當然,也不是所有學生都能馬上認同這些理念,有些人仍然覺得「只要考試考好就夠了」。但他認為沒關係,因為影響力是可以擴散的——當你熱愛某件事,你的朋友也可能受你感染,行動最終便會像漣漪一般擴展開來。
也許,「永續地球」對學生來說可能還太遙遠,但我們依然可以先從愛護自身的生活與家園開始。對大直的孩子而言,臺北市就是他們的家園,這片土地的每個角落,也許都與他們的祖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透過走讀,他們不僅能學習人文歷史,還能認識自然生態,而最重要的,是學會將知識轉化為行動。例如:參與淨灘活動時,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撿垃圾的動作枯燥又重複,但過程中,他們也可以選擇思考:「我們經常撿到什麼垃圾?這些垃圾應該如何分類?」這樣的學習,便不再只是考試中的知識,而能延伸到生活的各個層面,讓學習變得更有意義、更具深度。
一個人或許走的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遠
董家興老師回憶,最初投入SDGs教學時,身邊參與的人並不多,因此他大多是透過與外部的合作學習,例如101重視永續發展的企業,來開展相關課程。不可否認,那段時期確實較為艱辛。好在,隨著大直高中設立的國際教育專案小組期望進一步將SDGs融入國際教育理念,加上越來越多教師開始關注環境教育、SDGs,永續教育的風氣才逐漸興盛,推動起來也變得更加順利。
此外,校長也是學校教師執行永續課程背後的堅實後盾。近兩年來,大直高中林湧順校長尤其重視校內SDGs課程的發展,不僅支持相關活動,甚至在走讀課程出發前,親自到場勉勵學生,提醒他們環教走讀的安全注意事項與學習價值。校長的支持與肯定,無疑讓這項教育理念更有機會深植校園、持續發展。

除了校內力量以外,來自家長的理解當然也是很重要的。大直學區的家長普遍非常重視學生的學業成績,因此學校在推廣SDGs相關課程時,往往需要投入更多努力,才能讓教學的成果被肯定、被看見。為了兼顧學科知識的學習,董家興老師在進行戶外走讀時,仍會準備知識性的學習單,並在活動結束後設計相關的寫作練習(例如:搭配課文〈兒時記趣〉,學生需在活動後撰寫一篇遊記,運用合宜的修辭手法,並生動描述自身所見所聞)。這樣的安排不僅能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也可滿足家長對學科學習的期待。
就目前而言,多數家長對這類課程持開放態度,雖然不會特別支持,但也不反對,少數認同的家長甚至會主動參與走讀活動。董家興老師認為,課程成功的關鍵在於:首先,學生必須喜歡並覺得有意義。接著,當他們將學習內容與日常生活產生連結,並與家長分享時,家長便能親身感受到孩子的轉變,進而提高接受度。正如吳美麗教授所強調的「寓教於樂」,理想的教育應當融合樂趣,而非建立在痛苦與強迫之上。只有當學生真正享受學習的過程,才能達到深刻且持久的學習效果。
除了校內外的支持,董家興老師特別提到,許多現場教師在推行SDGs時,常因課程安排或備課卡關的緣故而難以順利推進,例如:一位國文老師要在課堂上結合SDGs,既要維持原有的學科進度,同時還得思考如何連結議題、整合課程,若一切都要從零開始,往往需要額外耗費不少時間與心力,消磨熱忱。因此,找到能一起共備、激盪課程的夥伴是非常珍貴且重要的,又或者,像是康軒網站上提供的「SDGs課程地圖」,對老師而言也是很實用的輔助工具,這類教學資源不僅能直接引導教師將永續教育與學科內容結合,也減少了額外備課的負擔,使推廣更加可行。
董家興老師始終堅信,SDGs與環境教育的可行性遠超乎想像,而現在正是永續教育在國中階段蓬勃發展的關鍵時刻。這條道路將走得愈加寬廣,為更多學生開啟認識世界、實踐改變的契機。只要願意邁出一步,每個人都能成為推動永續的力量,讓改變從校園啟程,延續至更遠的未來。
- 給予其他學校教師的建議
- 從自身做起:教師應深入理解與真心認同SDGs的理念,並擁有「即使這不是主流,我仍然堅持實踐」的勇氣。唯有如此,才能自然的將SDGs融入日常教學。
- 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可在日常交流中與身邊的教師輕鬆討論相關議題,透過對話不僅能獲取所需資源,還可能啟發跨領域合作的教學方式。
- 養成大量閱讀的習慣:SDGs教學往往涉及許多課外文本與影片,若能於平時累積相關資料,當需要時便能立即運用,無須臨時搜尋,節省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