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教育成就未來

教學實踐報導

新竹市立光武國中:推動SDGs,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與行動力採訪/撰文:沈怡君

光武國中推廣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透過九年級的彈性課程,由社會領域教師規畫教學內容,讓學生學習課本以外的知識與體驗。此外,學校也將SDGs融入國際教育與戶外教育,幫助學生在不同情境中理解並實踐永續發展理念。在專訪中,吳柏賢、鍾如玟、張嘉芸、潘盈婕老師熱情分享光武國中走過SDGs的來時路……

九年級彈性教學時間推動SDGs課程。
課程設計契機

學校推動SDGs課程的起點,來自於團隊中一位教師對永續發展的深入研究。老師們發現,SDGs不僅能作為課程設計的核心架構,也能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產生共鳴。因此,自110學年度起,學校正式導入SDGs課程。

由於學校多數學生來自高收入家庭,教師希望藉由SDGs課程培養學生的感恩與同理心。例如:在課堂上,學生會探討「貧窮是否源於不努力」的議題,進一步分析社會制度的限制與階級複製的影響,從而打破刻板印象。此外,「難民旅程體驗活動」讓學生模擬難民逃離家園的情境,親身體會不同群體的困境,進而反思自身對世界的看法。

九年級SDGs課程

課程安排於九年級彈性教學時間,因為這個階段的學生已具備足夠的先備知識,能夠分析臺灣社會現象與全球議題的關聯性。課堂中,教師引入具有爭議性且仍在發展中的社會議題,讓學生了解事件背景、爭議點與不同立場,透過查找資料與辯論,培養批判思考與論述能力。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幫助學生掌握世界運作的模式,也為他們未來的高中課程打下扎實的基礎。

創新SDGs教學

為提升教學成效,教師上課採用協同教學(Team Teaching)模式,由兩位教師共同授課,一位主講,另一位觀察學生學習狀況並適時協助。這樣的模式不僅能根據學生需求靈活調整教學步調,也讓不同專長的教師能發揮所長,提供多元視角。

課堂上,學生透過分組合作學習。教師會先讓學生進行時事敏感度前測,再採用S型分組,確保每組成員都涵蓋不同特長,如擅長表達、細心分析或動手實作等。這種方式促進學生互相學習,使各組發表成果的表現更加均衡,同時培養團隊合作的能力。

全班分組競賽,依照PPT指令一起玩桌遊,其中包含題目和影片,並搭配學習單。
教師共同備課

教師團隊每月定期開會,結合各自的專長設計SDGs課程。他們也會將研習課程學到的新知識帶回學校,融入課堂教學,確保課程與時俱進,讓學生接觸到更新的社會議題,例如:柏賢老師在輔導團研究移工議題後,將研習所得帶入課堂,引導學生探討勞動權益與社會公平;如玟老師設計投資理財小遊戲,讓學生透過模擬經濟決策,理解財務管理的重要性。

為提升學生參與度,教師團隊也設計了互動遊戲來增強學生的理解與學習樂趣。例如:利用桌遊與體驗遊戲來模擬難民逃難過程,讓學生體驗戰亂下的抉擇困境,提升對難民議題的同理心;在校園角落設置QR Code,讓學生參與解謎活動,從中學習人權與公平正義的概念;金融教育則運用Excel公式模板,讓學生模擬投資理財,學習財務管理與風險評估。

SDGs課程提升學生競爭力

團隊教師發現,許多SDGs課程中探討的議題,如媒體素養、移工權益、NG蔬果等,也曾出現在模擬考與會考試題中,學生因具備相關背景知識,能夠更快理解題目,提高答題效率,進而減輕考試壓力。

然而,SDGs課程的價值不僅止於提升學業表現,更在於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與社會關懷,為他們的未來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行動力教育:從學習到實踐

SDGs課程未來將更強調行動力展現,讓學生不只學習全球議題,更能實際參與環境與社會的改善。例如:

1.節能減碳:透過電錶監測各班用電量,每月統計、制定節能計畫並行動,鼓勵有效節能。

2.降噪行動:學生在椅腳綁襪子降低噪音,並測試教師使用麥克風對音量的影響,推廣適當或減少使用麥克風。

3.惜食計畫:檢討營養午餐浪費問題,鼓勵學生減少廚餘,並探討午餐減量供應的可能性。

4.減塑行動:鼓勵學生提出減少一次性用品的生活提案,並記錄一週內垃圾量的變化。

SDGs融入國際教育與戶外教育

學校也將SDGs課程融入國際教育、戶外教育,讓學生在實作中深化對全球議題的理解,並培養公民責任感,將學習轉化為影響世界的力量。

國際教育:跨文化交流

國際教育強調跨文化溝通與國際議題探索,學生在前往澳洲、法國、西班牙交流前,會先研究當地文化與社會議題。例如:他們在澳洲的姐妹校討論環境問題;在法國的姐妹校探討勞權議題,甚至親身見證退休改革引發的遊行;在西班牙朝聖之路,他們深入了解歷史與當地文化,規畫行程並準備裝備。這些經驗幫學生從多元視角看待世界問題。

(左)澳洲墨爾本入班交流。(右)法國國際教育之手繪名信片。
西班牙朝聖之路寫封信給家鄉。
光武國中國際教育

戶外教育:探索在地議題

戶外教育聚焦臺灣在地議題,根據四季規畫不同的戶外學習課程:

1.短期體驗:如春季泰崗溪溯溪、秋季合歡山健行,讓學生感受戶外學習的樂趣。

2.深度探索:如冬季綠島六天五夜、夏季十五天自行車環臺,學生觀察地方特色與社會現象討論議題。例如:在綠島,學生探討政治犯歷史、觀光發展對環境的影響及珊瑚生態保育;在自行車環臺過程中,他們研究野柳女王頭地貌變遷的爭議、海洋廢棄物問題,並深入了解客家與閩南文化差異。

(左)春季泰崗溪溯溪。(右)秋季合歡山健行。
冬季綠島除了探討人文、觀光、生態議題,還參與自力造筏、深潛、操舟等活動。
夏季自行車環臺,途經野柳,訪問民眾是否需要保護野柳女王頭等議題。

學生從中不只是學習知識,更能將所學轉化為實際行動,在國際與在地的體驗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關心世界與社會的公民。

給其他學校、老師將永續教育融入課程的建議
學校在推廣SDGs時,可以從協同教學與資源共享著手,降低教師的負擔,提高課程的可行性。
可參考現有的教學包,例如:移工議題教材,並根據學校需求進行調整。此外,各縣市的輔導團也能提供支援,讓教師在明確目標的指引下,一起發展適合學生的SDGs課程。
一群人一起做,比單打獨鬥更容易推動改變,只要找到適當的資源與夥伴,SDGs教育將能更順利的落實在課堂與生活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