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教育成就未來

教學實踐報導

新北永平高中~從「看見」到「感受」──用綠地圖反思人與土地的關係採訪/撰文:趙玟淇、停李思諳

「看見土地、感受土地、反思土地。」秉持著希望學生能夠深入理解自身生活環境的理念,永平高中生物科陳祥老師在國中部推動「綠色生活地圖」課程,除了帶領學生認識綠色生活地圖的概念,更走出教室,前往校園、鄰里實際踏查,讓學生認識生活環境的人、事、物,並產生情感連結,進而省思自己與土地的關係,在心中埋下「行動」的種子。

校訂課程為契機,引進「綠色生活地圖」

來自永平高中生物科的陳祥老師原就熱衷於生態議題,他二○○七年在荒野保護協會進修成為「綠色生活地圖」推廣講師,帶領學員進行戶外踏查、繪製綠地圖等活動。108課綱上路後,永平高中推動「校訂課程」,希望能透過特色課程培養學生的多元能力,陳祥老師在這個機緣下將「綠色生活地圖」引進校內,成為七年級的校訂課程。

在學校推動綠色生活地圖課程並不是一開始就非常順利,陳祥老師坦言,過去擔任荒野的推廣講師時,完整課程頂多花費八小時,如何將之拓展成一學年的課程,是一大挑戰。這六年來,陳祥老師憑藉對教學的熱情、協會夥伴與學校的幫助,陸續在課程中設計出許多豐富的主題。

走出教室,與生活環境互動

「綠色生活地圖(以下簡稱「綠地圖」)」源自美國,由Wendy Brawer首先製作紐約市的綠地圖,後來進一步建立網站推廣製作概念與方法,綠地圖便逐漸風靡全球。綠地圖可應用的範圍大至國家、小至社區,以一百六十九個國際通用圖示(icon)標示該地與永續生活、自然環境與社會文化相關的地點,幫助我們以綠色的視角認識生活環境。綠地圖包含三大主題──「永續、自然、人文」,綠地圖課程亦是依此方向進行設計,陳祥老師將授課講義、學習單等彙整成「綠色生活地圖手冊」,讓學生的學習成果完整保留在手冊中。
陳祥老師珍藏不同年度的學生留下的「綠地圖手冊」
陳祥老師捧著他「珍藏」各屆學生的綠地圖手冊,細數他設計的課程內容,藏不住對綠地圖的熱忱。在課堂中,老師先講解綠地圖的永續概念以及各圖示的含義,並請學生觀察生活周遭是否有符合圖示的地點,最後讓學生記錄與分享。
學生在綠地圖手冊中,搭配照片分享生活中符合綠地圖圖示的地點
原來多元文化在身邊──飲食與人文之旅

「綠地圖的理念是希望我們以在地精神去放眼國際,也希望我們回到社區,關心自己身邊的環境。」老師在課程中安排了實作課,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在校園及學校周邊實際踏察。

陳祥老師與學生一起探索永平校園內符合綠地圖圖示的地點
例如頂溪捷運站附近有著「韓國街」之稱的中興街,從五○年代起便聚集許多自韓國來臺的移民,他們在當地生根並販售韓國商品,意外開創韓風商機。然而近年來老師發現,雖然中興街離永平高中不過數百公尺的距離,實際自發性的到這條街購物、用餐過的學生比例卻不到三分之一,因此老師設計了主題課程帶同學深入認識韓國街。
陳祥老師未來也想規畫一條「飲食人文路線」,首先是永和的大陳新村,當地居民多是一九五五年從浙江 大陳島等地漂洋過海來臺定居,也將家鄉味帶來臺灣,「大陳年糕」就是其中之一。下一站是韓國街,「韓國街還有印尼餐廳、印度料理,也可以帶學生看看我們臺灣本土的料理。」陳祥老師胸懷壯志的說著未來的計畫。這些「戶外踏查」課程,正符合了「SDG11永續城市與社區」的核心精神,期望學生去看見並深入了解在地文化,進而產生認同感並關注周遭的環境。

看見生活中的「綠色」──生態體驗與節能實踐

陳祥老師的綠地圖課程不僅讓學生認識飲食與人文,也曾安排學生前往福和溼地進行自然體驗。位在福和橋下的福和溼地是由永和社區大學的志工經營的生態教育園區,園區內除了復育多種臺灣原生種植物,更可觀察到許多鳥類。除了福和溼地,陳祥老師也與師大環教所合作,到師大校內的人工溼地認識環境與生態,讓學生親近自然之餘更認識溼地對自然生態的重要性。

陳祥老師與師大環教所合作的溼地體驗活動
課程中另一項實踐綠色生活的主題為「節能綠活圖」,由學生選擇家中的一處(如臥房、客廳),畫出配置圖並標示水龍頭及電器的位置,接著參考水、電費帳單,檢視家中水、電的使用情形,依據耗能情況在圖上貼上紅、黃或綠色的貼紙。「紅色」代表過度使用及浪費的設施,須立即進行改善;「黃色」為具有改善潛力的設施;「綠色」代表此設施已具備節電或省水的設計。陳祥老師在學生完成「節能綠活圖」後,請學生針對標示「紅色」的水、電器,和家長一起討論具體可行的改善方案並試著實踐。
「節能綠活圖」讓學生和家長一起檢視家中水、電器的使用狀況

親身前往自然環境,不僅讓學生踏出校園,認識身邊的生態系統,更能從中省思如今自然界的困境;「節能綠活圖」則讓學生回到生活的場域,檢核家中用水及用電的情形,並與家人共同討論改善的策略,以達到「節能減碳」的目標,讓學生體會到「原來自己也有改變的力量」。陳祥老師透過這些主題,促使學生由內而外去體驗、實踐「綠色生活」,更呼應了「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域生命」的理念。

「改變」從理解開始

韓國街全盛時期曾有超過一百間韓國商店,其中約有三成販售韓國服飾,近年來網路購物愈來愈興盛,民眾的消費習慣發生巨大的變化,來韓國街買韓國服飾不再是消費者主流的選擇,人潮也逐漸流失。老師在課程中先以人文的角度帶著同學了解韓國街的歷史與特色,再藉由實際探訪,觀察商圈的產業分布、餐廳種類等,並在學習單中邀請家長回饋,意外的獲得家長的熱烈回應──甚至比同學寫的還多──除了具體提出交通的改善方向外,也期待商圈能多舉辦一些文化體驗的活動,期待韓國街的「韓味」更濃厚、氣氛更熱鬧。

韓國街學習單中,家長也給予熱烈的回饋

永平高中所在的永和地區具有豐富的人文特色,緊鄰學校的仁愛公園中很特別的是有兩座「楊三郎」雕像,用以紀念二十世紀時永和地區知名的兩位藝術家。其一是被譽為「臺灣第一代油畫大師」的楊三郎(原名楊佐三郎),另一位則是作曲家楊三郎(本名楊哲成,在家中排行第三,故名三郎),陳祥老師先將拍攝好的雕像照片放入講義,在戶外踏查的課程中再讓學生在公園裡尋找這些雕像,藉此了解仁愛公園蘊藏的歷史。

講義中老師也設計了問卷讓學生與在仁愛公園活動的民眾互動,例如訪問民眾來訪公園的頻率,以及希望公園做什麼改善才會更吸引民眾前往遊憩等。訪問的過程中學生也受到名為「現實」的震撼教育,許多同學以為民眾都會樂意接受國中生的採訪,實際上卻不然,雖然問卷只有兩題,同學卻不見得都能完成。

在這些戶外踏查活動中,陳祥老師讓同學對身邊的事物先有初步的了解後,利用學習單寫下此地已知或潛在的瓶頸,再引導學生在與家長及民眾的交流之中試著取得共識,進一步激盪出改善的方法,期許未來能夠嘗試踏出第一步,實際做出改變。

與時俱進,持續精進課程

「我都跟學生講,每年我們都會有新的東西。」陳祥老師講述綠地圖手冊隨著時間不斷增厚的原因。近期老師和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合作,將正熱門的「減塑」議題設計成教案,讓學生盤點生活中各種塑膠製品的回收標誌,了解不同數字代表的材質,進而認識常見的塑膠製品。透過減塑課程,希望學生能建立正確的知識,適當的使用與回收塑膠製品,這份教案未來也會收入綠地圖手冊中。

對生態及永續議題充滿熱情的陳祥老師笑著形容自己「不甘寂寞」,為了吸收新知,老師也積極參加校外活動,了解外界正在關注的議題,並將適合的內容「更新」進綠地圖手冊,讓學生在課程中就可以認識生活中的不同議題。

永平高中的綠地圖課程今年已經是第六年了,六年來為了製作講義而消耗的紙量非常驚人,因此陳祥老師做了一個困難的決定,從去年開始,特別請廠商協助改用再生紙印製講義,「願意用再生紙印的店真的很難找!」但站在保護環境的立場,也為了實踐「永續」的目標,老師認為這樣的改變是可行且必要的。

讓人意猶未盡的綠地圖課程

六年前,陳祥老師將綠地圖課程引進永平高中國中部時,首先遭遇到的是角色定位的轉換。在荒野擔任推廣教師時,學員多為成年人,積極且學習動機較強,老師主要是從旁協助;而將綠地圖導入七年級的課程後,學生的年紀較小,是被動的接受安排好的課程,老師較難要求學生寫太多課後作業。雖然已累積多年的經驗,老師在操作的過程中仍深刻的體會到「將過去的教學模式原封不動的移植到學校是行不通的」。

幾經思考後,陳祥老師調整了教學策略,捨棄原本綠地圖課程的最終目標:「實際畫出一份綠地圖」,改成設計數個小任務及問卷,並鼓勵同學在課堂中多發表意見。「學校與外部社團相比,最大的優勢就在平板電腦等硬體資源。」除了使用紙本手冊,老師更在課程中運用科技輔助,利用Padlet等線上平台讓學生發表,近年來AI發展快速,陳祥老師也試著將AI融入課程中,使成果發表的形式變得很活潑、多元化,除了課堂上大家都能即時看到不同組的成果之外,還可以觀摩不同班級的作業,老師也認為跳脫原本讓學生在期末輪流發表綠地圖的模式,改成線上發表,學生的反應也比較好。

綠地圖為七年級的校訂必修課程,有同學在升上八年級之後還想繼續「綠地圖」,陳祥老師說,剛開始發展課程時雖然碰到了不少困難,但看著課程對孩子產生的影響,真的可以感受到努力實踐這門課的價值。自己做為播撒種子的角色,帶著同學一起認識並理解身邊的環境,當大家都能勇敢嘗試去提問、去認識、去理解,就有進一步對話的機會,有了對話的機會,就有改變環境與社會的機會。

陳祥老師坦言,一門課程的成功,裡裡外外都需要許多老師的協助,小從戶外踏查時需要在旁引導學生,大至導入平板等載具時也需要具有資訊專業的老師幫忙,因此老師也希望能有更多有相同理念的單位與教育工作夥伴投入,一起將這套有意義的課程繼續傳承下去。

給其他學校、老師將永續教育融入課程的建議
課程的主題可由老師本身熟悉的素材或學科開始尋找,從比較小的主題開始進行才能達到加乘的效果,老師也比較容易從中獲得成就感。
隨著經驗的累積或開始對其他領域感興趣後,再像拼拼圖般進一步融入不同面向的小主題或SDGs指標。
活用學校的資源,隨著學生參與情形不同逐步調整授課模式、載具或平台。
可多和校外社團或學校交流、分享經驗,老師自身也會在嘗試的過程中成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