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教育成就未來

教學實踐報導

臺中市吳厝國小~立足在地、展望世界採訪:簡淑玉、顏雅玲 撰文:顏雅玲

背起背包,邁開步伐,學生們走出課室,以好奇的心、探究的眼探索這個世界。在一場場戶外教育旅程中,他們發現問題,共同思考解決方案,展現研究成果和滿滿的自信。「戶外教育活動有趣又多元,希望學生能在不同的嘗試中,發現自己的特質,投入關注與學習,蛻變成長為自信的樣貌。」臺中市 吳厝國小 林英杰主任投身戶外教育已十多年,陪同學生認識、踏查,以實際行動愛護這塊土地。從他細細數來的活動點滴、學生展現的自信和成長,可感受到林主任對學生、對土地的深切關懷。

以學生為主體的戶外教育課程GO~

臺中市 吳厝國小位處清水 鰲峰山上,自然生態、人文歷史方面皆具有其獨特性,因此配合教育部107 學年度「特色遊學學校」、108-109 學年度「結合社區永續發展計畫校」,透過戶外教育活動的學習和探究,開展出以SDGs永續發展為目標、以社區為學習場域的課程。

學校從 107 學年度加入「臺中市戶外教育聯盟」以來,聯盟成員每學年都會舉辦兩天一夜的多校聯合主題探究活動,各校學生須自訂主題,在真實情境的場域中,運用學校課程中所學的策略和研究方法,完成成果報告,並上臺與大家分享。例如之前活動地點確定在苗栗縣 白沙屯後,學生們便開始從臺中在地社區環境延伸,思考、比較與白沙屯當地特色或設施的異同,訂下想要探究的主題。其中一組是關於石滬的研究──清水也有運用在地天然資源,以鵝卵石砌成的防洪石埠,另一組則是軍事設施「碉堡」──吳厝國小在清泉崗機場附近,也有軍事相關設施。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蒐集、閱讀資料,思考研究面向與執行方法。在活動的第一天,各組學生從環境踏查、人物探訪中,完成主題研究,修正報告內容。第二天則是學生的舞臺,由各校學生上臺發表研究成果。

「在這個自主學習的活動中,學習的主動權在學生身上,而且各校學生能夠相互交流、觀摩,可以發現每個孩子雖然都感到有壓力,但是參與度都很高。有些孩子畢業升上國中後,也會持續回來參加活動呢!」林主任開心的提到,學生對學習展現的熱忱和動力。

有感教育:思考方案,解決切身問題

戶外教育的精神為「賦權增能」,引導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習,也從中培養問題解決的能力。教師們會引領孩子認識、了解在地環境,發掘其中問題,透過自主規畫的行動方案,尋求讓家鄉變得更好的解決策略。

行動方案一:化身小小消防員,探討火燒山議題

「啊!那邊『又』失火了!」

「快!快去拉水帶。」

大肚臺地受人為開發等影響,生長許多類似芒草的大黍草,每逢冬天枯水期或清明掃墓期間,常有火苗引發火燒山情況。因此若發現圍牆外冒出陣陣濃煙、空氣中瀰漫著煙燻味時,校方除了通報消防隊外,也得趕緊打開消防栓朝圍牆外灑水,以免火勢波及校園,而此時學生們則會化身為小小幫手,主動協助師長們緊急應變。

學生動起來,趕緊幫忙拉水帶。
老師朝學校圍牆外灑水。

因應真實生活中遭遇的問題,學校規畫相關課程,帶學生了解大肚臺地頻繁火燒山及逐漸草原化的原因,例如:自然環境的演變成因、導致火燒山的人為或天然因素等,然後發想解決策略。從學生自行發想的掃墓期間舉牌提醒、提供家人掃墓方式的建議,到教師引導後的消防隊訪問,每個學生都積極的嘗試運用知識解決真實問題,期盼透過自己的能力做一些事情。最後孩子們除了採訪消防隊員,還化身為小小消防員拍攝宣傳影片,倡導大家安全用火。

宣導影片【吳厝Hope聯盟~防治野火大作戰】

行動方案二:我是小農夫,探討環境與經濟議題

「好吃又健康的地瓜,快來買唷!」「我們不使用農藥、不施肥,自種自銷,保證天然。」學生們化身為小農夫和最佳銷售員,從真實體驗中,探討如何取得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平衡。

學校周遭產業以農業為主,種植地瓜、玉米、芝麻等。而農家大多採用「農藥+肥料+除草劑」的慣行農法,因此路上時常聞到農藥味,有時也會看到誤食的小動物屍體。由於這是學校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情形,學生們都很有感,林主任除了引導學生探討,還整理了一塊地,帶領大家一起種地瓜,不使用農藥,也不施肥,讓學生實際體驗種植過程中會遭遇的各種挑戰。

探討議題,大家實地種地瓜。

第一年收成慘不忍睹,被甘薯蟻象啃咬、老鼠吃掉的不少,而且因為沒有使用肥料,生產的地瓜都營養不良,最後只好大家一起做成蜜地瓜。第二年的課程特地規畫向友善農業的專家請教,配合有機農法的永續農業理念,使用昆蟲性費洛蒙防治。雖然解決了甘薯蟻象的問題,但仍有鼠害、地瓜營養不良的情形。

收成的地瓜營養不良,又遭蟲咬。
大家一起製作地瓜料理。

從發現平日生活問題開始,到思考、執行解決方案的歷程中,學生深切感受到自然農法和經濟效益間的拉鋸。林主任引領學生透過SDGs永續發展目標意涵切入,拓展思考面向,從在地經濟拓展至社會、國際問題和解決方案,學生們也轉而思考環境保育、經濟發展的平衡。「我們後來配合農會活動申請了一個攤位,帶孩子一起做地瓜、義賣地瓜料理。」學生提出昆蟲性費洛蒙防治的替代方案,種出無毒地瓜,以實際行動協助推廣在地農產。

擺攤販售無毒地瓜,以實際行動推廣在地農產。

親師生共同成長,讓教育更有意義

「賦權增能、主動探索」是學校教師帶領戶外教育的宗旨,而在校長的支持下,吳厝國小因應 108課綱,以在地特色為主軸,結合自然生態、人文素養等議題,發展一到六年級循序漸進的校訂課程,引導學生主動探索,進行跨領域的學習,並將SDGs永續發展目標作為思考架構,能系統性的探究問題,思索其中交互影響的關係。

1.學生的蛻變

「這幾年來,我們會利用課後、假日等時間,帶領孩子進行戶外教育課程,鼓勵孩子自訂主題研究、發表成果。」林主任提到即使在疫情期間,仍會請孩子思考住家附近可研究的主題,並進行線上的學習和分享。其中班上一位有手機成癮的孩子,對戶外教育的實作課程感到興趣,並投入探究,之後更在線上向一、兩百位教師、大學教授報告自主學習方案。「面對這個挑戰,他事前其實很緊張,但經過這次發表後,可以發現他整個人完全不一樣了,變得有自信且榮譽感爆棚,願意擔任隊長負責帶隊,要做學弟妹的榜樣。即使今年畢業了,暑假時仍回校參與活動,帶領學弟妹。」學生在戶外教育中的蛻變、成長,讓身為指導教師的林主任深受感動,充滿向前邁進的動力。

2.教師的轉化

在校訂課程的推動下,學生要認識在地、了解在地,教師們當然也必須有相關的知識背景。校方除了將戶外教育課程資料作完善的整理,保留確定可實踐的方案,建置在雲端,讓教師有可用的資源。也依據課程發展需求,安排了週三研習課程,邀請專家學者來幫助教師建構相關的背景知識,教師再將這些素材轉化至教學方案中,而活動中常見林主任的身影,陪同教師和學生共學與交流。

3.家長的陪伴

吳厝國小雖然是偏鄉學校,但師資、資源等方面並不缺乏。「這邊的孩子其實最缺的,是家庭陪伴這一塊。」因此,林主任帶領孩子到外地踏查時,例如兩天一夜的行程,就會邀請家長一起來,除了讓家長、教師有機會互動,更可讓他們關注自己孩子的學習狀況,感受到自己的參與對孩子其實很有幫助。

戶外教育課程結束後,學生都必須做學習歷程的紀錄,大多都會選擇做簡報。有一回就請了爸爸媽媽到校,個別指導自己的孩子做簡報。「那天大家八點多到學校,我協助學生回憶活動情況後,就各自做研究主題的簡報。當天做到晚上七點多,大家都堅持要完成。」這場活動不僅能顯現出學生對學習的自主、熱忱,也為親子間的交流創造了不一樣的火花,成為一道讓人印象深刻的風景。

永續課程,教育永續

SDGs永續發展目標是探究世界中的真實問題,並思考、尋求解決方案,各目標其實也與十二年國教十九項重大議題相互呼應。而戶外教育課程著重在真實情境的學習,發掘生活中的問題,運用知識、策略解決問題。因此,這些議題的理念和精神息息相關,且可相互配合。

如何將SDGs永續發展意涵融入課程中呢?「戶外教育課程是一個還不錯的切入點,因為都是在真實情境。」林主任說:「我的策略,是引導學生將十七個SDGs永續發展目標當作思考架構,在課程實踐中,學生自然會想到各個面向的關係或問題。」不管是在課程中的歷練,還是在之後的報告發表,可以發現學生思考面向變廣許多,也比較能系統性的觀察、理解事物。「這些歷程對學生而言的確是挑戰,但從中卻可以看到他們跳躍式的成長。」

學生以好奇的心探索世界。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對學習投注關心和興趣。

走出課室,發揮創意!在戶外教育課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可以看到每個孩子發揮天賦,投注關心和興趣,勇於承擔學習責任,最後收穫滿滿的成就感。「從傳統式的知識傳授,轉變成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我大概花了兩、三年才轉換過來。期盼每個學生能在戶外教育課程中,發掘自我才能,以更多元的角度去思考、學習。」校方尊重、重視每個孩子的天賦,透過戶外教育的實踐、SDGs永續發展目標的思考架構,逐步構織自主學習、永續教育的藍圖。而這些「立足在地、展望世界的紅土種子(吳厝學子)」,他們滿懷自信的多元風貌,也讓我們想像著教育未來的模樣。

給其他老師的建議
SDGs永續發展目標、十二年國教十九項重大議題相互呼應,可從原有的學校校訂課程或議題教學上延伸,稍做資源整合,而戶外教育課程也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
十七個SDGs永續發展目標下,有細項目標和實踐的建議方法,可配合學校課程轉化、應用,發展出適合的課程內容。
參考資料
《Go To 自然2 戶外探究48例 臺中FUN學趣》
《Go To自然-戶外教育36招》
出版品下載網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