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教育成就未來

教學實踐報導

臺北市立仁愛國中 以「璀璨仁愛」願景推動全方位教育採訪:劉怡麟、沈怡君 撰文:沈怡君

西元2023年8月,周婉玲校長接任臺北市立仁愛國中校長,她深知仁愛國中一直以科技校園著稱,許多學科課程採用資訊融入教學,希望在這基礎之上聚焦、精進並與時俱進,同時融入SDGs的核心理念,為學生提供更好的素養教育。

璀璨仁愛:新願景與四大核心概念

周校長到任後,為提供學生更好的素養教育,首先與教師們討論並重新訂立學校願景。將原本「建構一個有愛與創新的精緻學校」的願景聚焦為「璀璨仁愛」,包含四大核心概念:「全人──品格力」、「國際──移動力」、「智慧──科技力」及「美感──創造力」。

周校長認為學生應該具備良好的品格力,懂得待人接物,再來是移動力,能夠與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與人群交流,並重視英語能力,科技力是希望學生在科技上能夠有創新能力,創造力重視生活美學,鼓勵學生在美感和創造力方面能有所發展。這些核心概念展示在校門口入口處第一棟樓的四根柱子上,裡面的牆面是「璀璨仁愛」的願景,旁邊還有SDGs的17項目標,周校長希望師生們在每次進出校門時,都能時時提醒自己。

璀璨仁愛的四大核心概念展示在校門口入口處第一棟樓的四根柱子上,裡面牆面有「璀璨仁愛」的願景及SDGs的17項目標,期許師生們在每次進出校門時,都能時時提醒自己。

智慧校園:科技教育深厚札實

擘劃出學校的願景後,該如何落實校本課程?周校長盤整學校現有資源和課程,發現楊昌珣老師(臺北市113學年度特殊優良教師)多年來,帶領校內優秀的教師們將資訊科技融入學科課程,成效顯著。仁愛國中因此贏得「智慧校園」的美譽,這一稱號實至名歸,因為教師們在課程中真正實現了科技與教育的結合,至今仍持續發光發熱。

仁愛國中的另一項特色是校內有「自造教育與科技中心」(簡稱科技中心)。多年來,這個中心對臺北市的教育貢獻良多。校內外的教師和學生在這裡進行各種研習,也使得校內學生在新興科技領域獲得眾多獎項。這些成就進一步證明仁愛國中在科技教育方面的深厚實力。周校長表示,未來無論推行什麼課程,都要繼續以資訊融入課程的方向發展。

校本課程:從校園、城市到國際的自主學習之路

至於要推出什麼樣的校本課程?周校長觀察學校周遭環境後,發現仁愛國中位於臺北市車水馬龍的仁愛路四段,校園中竟擁有一片生態豐富的綠地,其中植物和鳥類種類繁多。學校有一位教師花了十多年觀察並記錄到至少十八種鳥類。這樣的生態環境使周校長萌生推動「永續生態」校本課程的想法。她與各領域的教師討論,從SDGs中挑選出教師們感興趣或正在實施的課程,將這些課程脈絡化,形成仁愛國中的特色。

仁愛國中七年級已有一門與SDGs相關的「永續發展課程」,校長認為這樣的校本課程不能只由一位教師上課,而應由一群對課程有興趣的教師共同參與,所以組成課程發展核心小組,教師們首先將實施過的課程挑出來,逐領域從生態和永續發展的角度整合出脈絡化課程。然而,作為以升學為主的大校,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實施這些新課程成為一大挑戰。在課程設計上,周校長提出「自主學習」的概念。教師在課堂上搭建學習的鷹架,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七年級學生先認識學校環境與生態,八年級則是探索臺北市,進一步國際化實施模擬聯合國的活動。這種由本土到國際的層次化學習脈絡,讓學生從自身出發,逐步擴展視野。

七年級校園生態之旅的自主學習

輔導室鍾羚甄主任(國文老師)與英文老師、生物老師合作,為七年級學生設計一個「校園生態之旅」的學習單,作為學生的寒假作業。希望學生在寒假期間認識並探索自己的生活環境,透過在校園內進行生態之旅來達成。這項活動鼓勵學生自願參與,學校則會給予完成作業的學生獎勵。為了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學習單採用九宮格思考法。九宮格思考法包括螺旋式和發散式兩種方式,鍾主任希望七年級的學生採用螺旋式,以便建立有邏輯的思考脈絡。學生需選定一個主題,並結合5W1H (為什麼、什麼、何時、何地、誰、如何)進行思考。

雖然這項作業並未要求每位學生都參與,但七年級約有五百多位學生,其中有兩百多位主動完成了這項寒假作業。他們的作品形式多樣,有學習單、影片、小書或Podcast。很多學生自備載具,如手機或平板電腦,使用CapCut軟體編輯照片、影片,加上文字、配樂和特效,或用Book Creator製作小書。對於不喜歡拍影片的學生,則選擇錄製Podcast,讓他們用口述方式分享觀察和心得。無論選擇何種方式,學生都需選出一張最具代表性的照片,並用英文簡短描述照片及其背後的反思。例如:有學生觀察到校園中的垃圾對生態池的影響,或發現停車場有一隻斑鳩疑似因誤食塑膠袋或毒藥死亡,進而提出環保建議和反思。

七年級學生以5W1H分享校園生態池。

八年級城市探索的自主學習

八年級的課程由五科教師共同設計,涵蓋歷史、地理、公民、英文和童軍,發揮各自專長,確保學習單內容與學科緊密結合。八年級推出城市探索的自主學習作業,讓學生多多認識和探索臺北市。這份作業選擇了四個古蹟讓學生利用假日實地踏查,包括延吉街的火聖廟、松山菸廠(松山文創園區)、北門古蹟和林安泰古厝。學生在踏查過程中,不僅從地理和歷史角度觀察記錄,並覺察問題、實行公民行動。例如:有位學生在參觀松山菸廠後,指出現有交通不便的問題,建議將松山文創園區與大巨蛋之間的道路打通,這封建議信得到市長的回覆,表示會考慮這一建議。

歷史科廖君僥老師表示,這樣的課程設計強調素養導向和知行合一,讓學生認識自己居住的城市,並將所學付諸實踐。雖然起初有些擔心學生和家長的反彈,但最終成效顯著,學生在實地踏查和撰寫市政建議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課本之外的知識,也擁有難忘的出遊的體驗。

八年級分享在臺北市的踏查發現,從地理和歷史角度觀察記錄,並覺察問題、寫市政建議郵件。

模擬聯合國

西元2024年6月,仁愛國中成為雙語學校,由一位來自哈佛大學的年輕優秀畢業生帶領七年級開展雙語課程。並在兩位教師的邀請下,共同參與模擬聯合國活動的規畫。儘管用全英文介紹國家和討論議題對國中生來說具有挑戰性,但有26名七、八年級學生報名參加。教師們帶領學生討論主題,學生以「非法販賣野生動物」為主題,並決定自己的代表國家,他們在寒假期間執行,需用全英語以自己代表國家的立場表達對該主題的態度、進行辯論、尋找同盟國,最終投票選出最佳方案。這項活動讓周校長深感驕傲,因為仁愛國中的學生們成功完成這項艱難的任務。

(左)模擬聯合國招生說明會鼓勵學生報名參與。(右)學生以全英語進行模擬聯合國會議。

仁愛SMART教室:打造新世代學習空間

仁愛國中在周校長帶領下,得到臺北市教育局湯志民局長的大力支持,申請並獲得臺北市的專案經費,打造「仁愛SMART教室」。教室中具備VR課程與科技中心的設施,有可移動式桌椅、ICT為基礎的配備、多模態與多中心設計,學生可以在這個空間分組討論並進行多樣化的發表。SMART代表Science (科學)、Mathematics (數學)、Arts (藝術)、Research (探究)、Technology (科技),這與STEAM概念相似,但SMART這個名稱更容易記憶。周校長希望在這間教室中,能夠開展各種創意課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西元2024年2月,局長出席「仁愛SMART教室」的揭幕儀式,現場多位師生示範他們在SMART教室進行的各種課程。除了七、八年級以本土與在地化為主題,關心學校、臺北市及世界的模擬聯合國活動外,科技中心也展示學生們的AR得獎作品,並讓大家現場體驗AR技術,局長看到後對此非常感動。周校長希望透過這些展示,讓局長明白他的理念和政策在仁愛國中已經落實,確實可以在學校中實施。

西元2024年2月臺北市教育局湯志民局長出席「仁愛SMART教室」揭幕儀式之場面。

跨域整合:以專業凝聚教師團隊

周校長深知,校本課程的設計,校長的職責在於將課程脈絡化,並使教師團隊的心能夠凝聚在一起。她認為,專業是凝聚教師感情的關鍵,而課程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在推動的過程中,周校長與老師們共同努力,她了解並非每位老師一開始就能適應,但她相信,透過前20%的先鋒帶動,整個團隊最終會跟上。

給其他學校的建議:資源爭取與師資培訓
若學校經費有限,可以向縣市政府多爭取競爭型方案,以增加經費來支持相關計畫。透過這些方案的申請,學校可獲得額外的資金挹注,使得課程能夠從小規模開始進行。
在師資方面,可以先由一群願意打頭陣的教師帶領學校開展課程,並逐步擴大其影響力。這些教師可以先嘗試製定一些初步方案,然後在實踐中逐步累積經驗,進而對其他教師產生影響,推動課程的全面實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