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教育成就未來

教學實踐報導

永續發展,在地經營~以能源教育為契機編採:張家佳 賴誌遠

關渡平原,我們的第一印象可能是候鳥、生態、臺北市最後的綠地,或是歷史悠久的關渡媽祖天后宮。如今,坐落其中的關渡國中被選定,作為第一所於公共設施設置公民電廠所在地。以此契機,校內陳忻蔓、李昀儒,以及廖翊含等老師結合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等外部合作資源,推展以「永續」及「在地」為核心理念的能源教育。2023年先後榮獲「112年度國民中小學推動能源教育標竿學校選拔」銀獎,以及112年度能源教育「永續能源」 教案徵選優等殊榮。

關渡國中學生透過表演傳達節能的目的與意義

最初的開始~雙方的合作契機

2021年,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以下簡稱主婦聯盟)獲得第一座公有屋頂公民電廠經營權;因電廠地點設於臺北市關渡國中,主婦聯盟便以關渡古地名「干豆」,將電廠命名為「干豆好公民電廠」。

干豆好公民電廠

電廠成立後,主婦聯盟積極在校內推動以公民電廠理念──全民參與、全民獲利、全民共享的能源教育;然而,其過往經驗與推廣對象多為成年人,對國中教育現場較為陌生。因此,最初在校內除了舉辦教師研習,以及在學生班會宣導相關理念,然而這種從上往下的「推廣」,事實上容易淪為形式上的「宣導」。

與此同時,陳忻蔓、李昀儒等老師在校內推動環境教育,忻蔓老師在當時覺察校內推動能源教育遭遇的困境。因此,老師主動洽談主婦聯盟,由此開啟雙方以「永續」與「在地」為核心理念的環境與能源教育。

一加一大於二~雙方合作的模式

從2021年開始,主婦聯盟每周派駐專員到校二日,期間達一年;除了與校內老師共備課程,同時作為老師專業知識的諮詢窗口。忻蔓老師提到,除了日常的活動,主婦聯盟專員也分享舉辦活動的經驗、綠電專業知識、公民電廠相關最新資訊,以及以往開發的課程與教材等資源。這些資源經由老師擷取、轉化為符合國中程度的學習素材,昀儒老師提到,桌遊「電力世界」就是透過共備課程,最後由老師完成設計。

老師設計的「家庭節能地圖」及桌遊「電力世界」

成功絕非只有單方面努力,主婦聯盟雖然可提供資源與協助,但也需要老師願意投入及參與。雙方合作前,忻蔓老師即經常參加NGO舉辦的教師研習及活動,「NGO的活動其實很有趣,也很有意義,只是很可惜這些活動都是針對成人設計。」因此,忻蔓老師除了持續參加各NGO舉辦的教師研習,並與昀儒、翊含老師等夥伴從主婦聯盟既有資源尋求教學靈感與課程設計;如「電力世界」的「家庭節能地圖」,構想就是來自於主婦聯盟「能源教育展示室」內其中一幅掛圖。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能源展示教室」內的掛圖。

除了以上的合作模式,雙方還一同開發「第三方資源」以擴展教學和備課素材。如經由主婦聯盟的轉介,忻蔓老師得以接觸願意投身教育與課程設計的劇團,因而在校內發展「表演融入能源教育」,設計一系列情境課程,讓學生在課程扮演情境角色。

「結合生活」與「實質參與」~推展能源教育的具體行動

正規課程裡,其實有不少科目都會融入能源教育議題,只是課程內容似乎只能讓學生知道「能源教育」這個名詞,卻難以感受其價值與意義。忻蔓老師提到「之前某團體來學校分享『減塑』理念;後來,學生回饋這團體只是在重複他們從小到大被『灌輸』的宣導事項……。」,因此,以「不讓學生認為又是枯燥的政令宣導」為目標,關渡國中的具體方法從「結合生活」開始。如前提到的「電力世界」桌遊,老師以此引導學生盤查教室及居家用電,進而推算一個月的用電量,以及目前台電一個月的發電量。讓學生覺察當前臺灣實際上處於電力不足的危機,同時也探查哪些是高耗能家電,並思考如何降低其用電量?

可盤查學校和家庭用電量的測電裝置。

表演結合能源教育是關渡國中另一項特色教學設計,在此之前,忻蔓老師已經參加過其他劇團舉辦的教師研習,從中發現參與其中者很容易在表演過程融入劇本設定的情境;因此,老師在研習結束後便尋求願意合作的劇團,共同研擬能源與環境的劇本。「表演者融入戲劇情境,應該就是『入戲』吧?」忻蔓老師提到,表演課程不但激發學生無限想像,尤其「入戲」後的反應與回饋往往超過最初預期的教學目標。

如老師曾經設計一情境,引導學生探討「現在世界的能源可能有什麼問題?」使其覺察能源問題與我們的生活產生那些關連?「學生發現,如果能源短缺了,下一個問題可能就是食物短缺,接下來生活出現困難……;因此,有學生就設想如何不用電就可以把食物煮好的方法……。」老師提到,經過一連串的課程操作,雖然不能篤定的認為「永續」與「在地」已成為學生的理念,不過 「交回的學習單就已反應學生的想法。」老師發現,學生已開始觀察生活中的設施與行為是否已過度耗能,並且將這些理念帶回家以傳遞給家庭成員。

表演融入能源教育課程
學生的學習單

「就去做!」~推展能源教育的建議

就去做!」忻蔓老師第一項建議,在這段過程,很多工作都需要願意投入的熱情參與者,其成員不只老師,也包含學生。老師們提到,他們的第一步即主動參加各項校外研習,此不只為了提升專精職能,也是尋求外部資源與合作機會的管道。回到學校後,設定具體的教學目標從「生活結合時事」,不要讓上課像文章宣導,學生在實質參與活動後也會願意與老師一同投入。老師即以自身的經驗為例,玩桌遊「電力世界」,以及表演融入教學的活動過程,對老師與學生來說都是全新的體驗。

每所學校的特質不同,做法也不可能一樣。」忻蔓老師第二項建議,無論計畫推動哪項議題,不僅需要校長等行政單位支持,也需要投入的老師找出所屬學校特質,以及可以發展的形式。兩位老師分享,關渡國中最早推動環境教育時,第一個設定的議題為「在地」;此時「干豆好」其實已經成立,但是電廠也只是「存在學校的屋頂」,與學校沒有連結;即使在當時,主婦聯盟已在學校積極從事能源教育推廣工作。雙方展開合作後,電廠與學校開始產生關連,老師發覺「公民電廠就是最好的在地課程」,由此開展關渡國中以「永續」與「在地」為核心的環境與能源教育。

公民電廠就是最好的在地課程。

打鐵要趁熱」,忻蔓老師分享第三項建議。最初洽談合作時,主婦聯盟原本計畫「細水長流」,因為「干豆好」的經營時間長達十年,各項計畫應該可以按部就班推動。老師則認為雖然當時校長完全支持,但是,在其中的相關成員,只要有一人想法開始不同,這些計畫很難說會不會有變化。因此,除了在很短時間內與主婦聯盟達成合作項目與模式協議,忻蔓老師等夥伴也爭取完整的彈性課程。「如果融入其他課程,最後可能淪為表面的宣導,或者只有少數概念能結合,所以最好有完整的一節課,無論課程設計,或者活動都比較能順利進行。」在老師的堅持與不斷協調溝通,關渡國中在環境與能源教育才能走到現在的成果。

「下一個階段?」~老師的目標清單

一是學校的課程都能從『永續』與『在地』這兩理念為課程主軸。二是能從校內拓展到校外,讓在地居民真正認識自己的居住環境,並願意投入社區永續發展工作……」忻蔓老師提到她計畫進行的下一個目標。昀儒老師分享之前在校內推廣節能的案例,雖然學生逐漸有「節能」觀念,然而「環境因素」卻限制學生的具體行動。

夏天時,頂樓和西曬的教室溫度偏高,這段時間怎麼有辦法要求大家不開冷氣,或者少開冷氣?」。此外,現在課程設計的主角是學生,「成年人」不但難有共鳴,也不容易有願意改變原來的習慣,而這也可能會影響學生日後可否堅持這些理念。「不過,現在是建立學生價值觀的基礎。」進入高中大學階段後,學生可能有其他的想法,但是,老師期望學生在國中階段時,這些議題上能他們保有一些不一樣的想像。

目標二則將是一場漫長的路程,昀儒老師從地理專業觀察,早年關渡的開發願景吸引大量人口遷入,如今卻呈現青壯年人口外移,當地常住居民年齡兩極化等現象。此可能與關渡雖屬於臺北市轄區,然而實際上距離「市中心」路程遙遠;加上半世紀以來的開發建設爭議,使當地可利用土地趨近飽和,造成產業空洞化,工作機會逐漸流失有關。「但是,關渡或許能成為臺北市轉型『海綿城市』的起點。」忻蔓老師分享進行「水循環與電」議題時,曾經提到大臺北因過度開發,防洪採取「圍堵」思維,興建大量堤防抵擋水患。「但是『納莉颱風』已經示範引流過多的雨水到河裡後會引發何種等級的水災,未來城市如果不能轉型為『海綿都市』來吸收大量的雨水,光依賴堤防工程疏洪是無法跟上大自然變化。」老師認為,這種轉型需要透過公民參與才有機會。

不過很多學生對自己每天生活區域的自然環境、歷史人文幾乎是陌生的;所以,我們先引導學生去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接下來才有機會引導居民。」老師期待,透過這段過程,除了培養學生「永續發展」與「在地經營」的理念,同時影響社區居民形成參與意識,才會開始關心並珍惜這塊土地的未來。

人類使用能源,無論可再生或者不可再生,都是改變自然環境的行為。其中的差異在於取得這些能源的過程是否已經考慮如何保護自然環境的行動,這些行動源於在地居民產生共同參與、共同經營的公民意識。

關渡國中推展環境與能源教育,以「永續發展,在地經營」為核心理念,並在老師透過外部資源協同合作後,逐一將其教育理念化為實質行動,如同SDGs的願景──「共同努力、邁向永續」。

由左至右分別為李昀儒、陳忻蔓、廖翊含老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