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教育成就未來

教學實踐報導

在國際與雙語教育中,傳遞永續精神文:簡淑玉

臺南市安平區的西門實驗小學得利於豐富的歷史和土地故事,與臨海的地理位置,很早就重視鄉土教育與海洋教育。106年在呂翠鈴校長帶領下,轉型為雙語及實驗教育並行的學校,同時導入SDGs的理念,打造一所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里海學校。許媖華老師活潑生動的雙語教學,讓學生都能自在的融入課堂中,並蛻變為更好的自己。

西門實驗小學位處於歷史悠久的府城安平區,鄰近台江國家公園與安平港,擁有豐富的鄉土與海洋資源。

臺南市安平區位在鹽水溪南岸,清朝同治年間設立海關,正式開港,洋商於此紛紛設立洋行,見證了臺灣數百年來的發展。由於地理位置與歷史背景的特殊性,使得安平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也造就了它豐厚的人文底蘊。而西門實驗小學就座落在這充滿韻味的舊城區中,特別的是,學校所在地是英國領事館的舊址,若站在操場往北看,即可看見對街的英商德記洋行,附近還有遊客喜愛造訪的安平古堡與安平樹屋。這所超過百年歷史的學校,不但挾著豐厚的人文資產,同時也積極注入創新的DNA,使得這所百年老校,沉穩中卻又透著源源不絕的活力。

打造低碳校園,植入永續發展基因

西門實驗小學至111年度為止,已經連續四年獲得臺南市低碳示範校園標章。學校計畫性的增加綠色植栽覆蓋率,除了提高地面透水率,綠蔭也為孩子引來一片天然的涼意。而太陽能板、水撲滿和其他省水節電等基本的硬體建設更是不用說,近年則再納入SDGs的校園布置,使永續發展的精神,時時刻刻出現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硬體是形於外的建設,重點是如何涵養學生的態度與精神,在學生出了校門後,回到家中,甚至是十數年後在社會上,仍能持續以永續的精神,與他人、與自然都能和諧共處,這就有賴於課程中系統性的安排。

西門實驗小學於111年獲得低碳校園節能標章,已融入多項SDGs目標。
校園環境布置SDGs永續發展目標。

國際教育成為推動SDGs的利器

學校因為推動國際教育,而有許多到國外參訪交流的機會,教師們從中看到許多課程設計的可能性,也得以體驗到當地人們與土地、自然的緊密關係,也為這種共生、共存、共榮的關係所感動。反觀臺灣社會,孩子對於自己所生長的這塊土地與環境卻大多缺乏覺察與感受。以全球暖化的問題為例,許媖華老師談到:「這一代孩子的生活方式是天氣熱了就開冷氣,氣溫是否再創新高,不是他們會關心的問題。此外,氣候變遷需要拉長到十年、二十年來比較,才能看出明顯的不同。而孩子短短數年的生命經驗,對極端氣候的威脅還不懂得懼怕」,但其實臺南已經正在面臨威脅,因為地球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當全球升溫2℃時,臺灣沿海地區將淹沒,其中以臺南最為嚴重。

與自己切身相關的問題才會在乎,因此,氣候變遷的議題自然就成為西門國小的主題課程之一。又在學校推動國際教育與雙語教學背景之下,教師設計課程時,經常參考國外的課程設計內容,也因此發現許多國外的課程設計已有融入SDGs,與可以幫助課程進行的工具或平臺,像是Google Earth的YT頻道,就是一個很好的引入點,在頻道中可以看到許多地球環境變遷的影片,先讓學生眼見為憑,再進一步思辨「氣候變遷是真的嗎?」「雖然氣候變遷的問題為大多數人認同,但也有人認為是假議題,藉由拋出這個問題引發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問題或是價值觀的思辨,而不是教師單向的知識傳遞。」許老師說道。

另外,學生的表現任務,許老師希望能「看見學生的想法」,為了使學生在雙語課程中沒有障礙的展現想法,因此運用多種不同型態的評量方式,例如:融入藝術創作,讓學生自行畫出改變前與後的地球,藉此,老師可以看見學生的觀察與省思,同時為學生深化地球環境正在改變的意識。

學生經由觀察,畫出自己眼中改變前與改變後的地球。
學生地球暖化的連環圖,從作品中看見學生的想法。

以語言為載體,串連課程

語言是認識不同文化很好的工具。西門實小除了進行雙語教學外,總能在適當的時機引入不同的語言,認識不同文化並串連課程,像是在「年年有魚」的課程中,以原住民語做為認識雅美族(達悟族)文化的鑰匙;在「西門航海王」的課程中,以日文做串連,認識安平古堡石碑的背後故事。

「年年有魚」的課程從臺灣曾被歐盟列為IUU非法捕魚黃牌警告國家這個事實出發,讓孩子知道臺灣曾面臨的困境。只是一般人對於IUU這個問題是無感的,但再往下仔細探討就能發現,當所有歐盟的國家都不買臺灣的漁獲時,面臨的不單單是數億美元的損失的問題,還涉及了漁民的生計、臺灣的漁業產業環境、國際參與以及形象問題。而臺灣又該如何撕掉IUU黃牌的標籤呢?問題的解方或許就在我們身邊。

老師想讓孩子們知道,臺灣有一群人,一直以來堅守傳統,用自己的方式友善海洋──蘭嶼雅美(達悟)族的飛魚祭。課程以「飛魚、拼板舟……」這些原住民語的詞彙導入,帶著學生更進一步認識雅美族人與自然共存的智慧與文化,知道飛魚祭有固定的捕撈季節,以避免過度奪取海洋資源。同時,讓孩子認知到先人們本就有一套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法則,而祖先的智慧結晶也許就是問題的解方。

以耐心陪伴,用影音媒材勾出好奇

而我們好奇著,課程要融入雙語教學,談的又是氣候、環境這些嚴肅的問題,學生真的能理解嗎?又是否能有所覺察與感受呢?許媖華老師當場直接示範了一場以生活化的英語課堂,輔以生動活潑的肢體語言,再加上圖文並茂的簡報畫面,讓課程進行得流暢又精采。至於最難讓學生產生感受的部分,則是透過影片或圖片的媒介,凸顯要探討的問題。如此精采卻又深刻的課程,難怪讓孩子們每個禮拜都引頸期盼著。

許老師也常運用多種媒材輔助雙語教學的進行,她提到現在孩子對於YouTube、QR Code……這些已融入於生活中的英文詞彙都非常熟悉,因此,當老師說「We are going to scan QR Code.」不會有學生聽不懂,因為看到QR Code學生就知道要掃描了。

課堂上以英文做為溝通語言,學生無形中就增強了聽、說的能力,老師並不強迫學生一定要使用英語,避免造成學生的排斥心理。許老師提到:「有個孩子一年級時,只要上課就用外套蓋住頭,但到三年級時,這個孩子上課時眼睛是亮的,也願意上臺分享了。我很慶幸,當時選擇順勢而為。」許老師相信,只要給予足夠的耐心,總有開花結果之日。

生活是課程的延續,力行節能減碳

打開教室裡的其中一個壁櫃,裡頭擺滿了各式生活用品的外包裝,有衛生紙、寶特瓶、飲料鋁箔包、清潔劑的瓶瓶罐罐…等。不知情的人,還以為是被偷偷塞了垃圾,但這些可都是許老師帶著孩子認識碳排放的重要教具。

由於氣候變遷與溫室效應關係密切,因此在高年級安排了碳排放的主題課程,課程從認識國際上與臺灣本土的碳排標籤開始,再實際計算生活中食衣住行的碳排放量,藉此讓學生學習,在消費時做最有利於環境的選擇。

上了這堂課之後,許老師發現改變正在發生,而且遠遠超過預期。因為孩子主動回饋跟家人購物時,會開始留意碳排標籤,也會請家人盡量購買有碳排標籤的廠牌。而許老師自己不僅身體力行,就連教學方式也從傳統的紙本改變為電子檔,主因來自於「生生用平板」的政策,使得許老師思考課程應盡可能無紙化,因此著手將許多上課資料、學習單都電子化,學生的學習成就也上傳到指定的課程包中保留,省去許多紙本作業的堆疊空間。

這些行動雖然微小,但一人可以影響十人,十人可以影響百人,這些累積而成的影響卻無法計數,我們看見SDGs背後所傳遞的全球共善種子已然萌芽。

老師帶領孩子認識碳標籤與減碳標籤圖示
學生認真的在生活中找尋碳排標籤

教師以身作則,帶領學生航向永續的未來

許老師開玩笑的說:「自己會投入SDGs教學,只是某天不小心經過校長室外面走廊就帶回來的任務。」既然接下了這個任務,回到現實就必須好好研究如何在課程中落實,而投入研究後才發現「SDGs是一個很棒的夢想,它是人類未來生活的藍圖。」有了這層領悟,就更責無旁貸了。呂翠玲校長發現,西門實驗小學的老師們有著勇於挑戰,願意為教育改變的基因,而這個基因又促使著老師們持續且廣泛的學習。為了讓老師們無後顧之憂,呂翠鈴校長也不斷鼓勵老師「未來一直來,研習一直來,教育不能等」校長不僅支持老師們參與各種增能研習,也提供經費為老師購書,並擴充圖書館館藏。老師們彼此間也經常交流,不論是研習訊息、專長、新知都能無私的分享。

西門實驗小學教師間互相砥礪學習的氛圍,無形中的言傳身教,在在為學生做了最好的示範。筆者在與各校交流永續教育的過程中,大多關注在學生的改變與成長,這次,看到更多的是西門實驗小學教師們的樂於挑戰與學習的態度。在這樣教與學的氛圍下,教師們個個身懷十八般武藝,而呂校長更能借力使力,帶領西門實驗小學的師生們航向永續未來。

(感謝西門實驗小學許媖華老師代表分享課程經驗,游安淇老師協調安排。)

永續小辭典
IUU:依據FAO(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對於 IUU 行為定義,是指「非法(Illegal)、未報告(Unreported)、不受規範(Unregulated)」的捕魚行為。全球已有 80% 以上魚種經人類開發利用,其中更有部分魚種處於過度開發或呈現資源衰退之狀態。因此,必須採行各種養護管理措施,以維持漁業資源的永續利用。而IUU行為將對糧食安全和環境保護產生負面衝擊,是而需加以管理。
碳標籤:包含產品原物料的開採與製造、組裝、運輸,一直到使用及廢棄處理或回收時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