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教育成就未來

教學實踐報導

閱地課程~以五感體驗,認識永續文:方秋雅

新北市成州國小鄰近五股溼地,能就近觀察溼地的動植物生態,如此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成州國小在發展生態教育上,不遺餘力。校訂的閱地課程,連結閱讀與溼地保育,並用遊戲和實驗操作的方式,將保育觀念深植於學生心中。近年來更在王淑玲校長的推動下,發展出國際教育課程,接軌SDGs的17項永續目標,讓「越在地,越國際」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一場真正的永續行動。

在黃玉玲老師的課堂上,學生經常以實驗操作的方式,學習生態保育知識。

黃玉玲老師是成州國小生態教育的重要推手。黃老師在學校推動永續教育之前,就已利用假日在關渡自然公園擔任生態志工,當時她發覺環境遭到破壞的情形日益嚴重,而環境保護僅憑志工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因此黃玉玲老師決心將生態保育帶入課堂。

黃玉玲老師和成州國小團隊透過一系列的課程設計來推動永續。課程最基本的活動會透過五感體驗,帶領學生用心了解自己所在的環境,像是觀察溼地生物、觸摸植物、聞聞花草、聽地方耆老說故事等,老師也會視議題選擇適合的繪本進行延伸閱讀。而要讓學生產生改變的迫切感,黃老師認為必須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與自己切身相關問題,並把問題留給學生討論。高年級的孩子則可以再進一步帶入科技資訊,讓學生自行蒐集資訊了解更多事實,並轉化成自己的知識。教學團隊設計了活潑、靈活且多樣化的課程,將永續的觀念內化到學生的生命價值觀,實現向真實的世界學習,為真實的世界行動。

自製繪本和桌遊,引起學習興趣

由於成州國小鄰近五股溼地,擁有得天獨厚的學習環境,團隊老師運用現成的素材,針對不同年級設計了相應的校訂課程。在進行溼地課程時,黃玉玲老師還以自製繪本《溼地鳥餐廳》切入,介紹溼地各種鳥類,並且進一步了解因為鳥喙型態不同,所以吃的食物也會不同。「我會告訴孩子,我們人類是用餐具吃東西,鳥類則是直接把餐具長在嘴上,這樣孩子就很容易跟生活經驗連結。」黃玉玲老師認為運用合適的繪本能迅速切入學習內容,再從繪本延伸教學活動,可使教學事半功倍,而這也是她開始創作繪本的原因。「用繪本來導入課程,而不是教條式的,這種上課方式活潑有趣,孩子會很喜歡,他們甚至會問:老師,我們下次什麼時候還要來上課?」黃玉玲老師提到繪本時,眼裡總是閃爍著光芒。

黃玉玲老師創作與繪製的寫實精緻繪本《溼地鳥餐廳》,是進行溼地教育時的好幫手(2019/7月小光點出版)。

針對低年級孩子喜歡遊戲的特性,黃玉玲老師也設計了多款桌遊教具,讓孩子邊玩邊學。例如:在介紹溼地外來種時,讓孩子玩桌遊「攻占溼地」,在遊戲中,本土物種黃頭鷺和外來種埃及聖䴉會在溼地爭奪地盤並築巢,由於外來種埃及聖䴉幾乎沒有天敵,總能順利築巢並占領較多地盤,因此在遊戲結束後,就能跟孩子討論外來種侵害本土物種生存環境的問題。黃玉玲老師認為「遊戲對低年級很有用,令他們印象深刻。」因此她願意多花心思自行研發桌遊,藉由遊戲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

孩子透過黃玉玲老師自行開發的桌遊「攻占溼地」,了解外來種對溼地的危害。

塑膠牆和行動劇,傳達保育觀念

為了讓低年級孩子了解垃圾對溼地的危害,及早建立減塑的觀念和行為,黃玉玲老師帶著學生到溼地踏查並撿拾許多垃圾,帶到課堂上讓孩子分類,藉此孩子會發現塑膠類的垃圾最多,因為最不容易分解,所以當塑膠垃圾越來越多,就會對溼地環境造成負擔和危害。此外,老師們還讓孩子收集一個星期的塑膠垃圾,再將這些塑膠垃圾裝進一個很長很長的袋子裡,並把長袋子從二樓垂掛到一樓,這個塑膠收集袋令人震撼,也讓孩子深刻體會到我們製造出來的塑膠垃圾量有多麼驚人。最後,孩子們將所學知識化為行動劇,在全校的結業式上演出,向全校師生傳達垃圾減量和減塑的觀念。

除了遊戲、動手操作、演行動劇,老師們更將學習觸角延伸到生活的各個層面,例如:學校舉行園遊會時,老師們便想到,園遊會後一定會製造很多垃圾,所以就預先提醒孩子攜帶環保袋和環保餐具,同時設計了學習單,讓孩子記錄在園遊會上買了什麼東西,以及因為使用了環保袋或餐具,而減少使用了哪些塑膠製品。藉此,讓孩子在真實生活中展開了減塑行動。

透過懸掛收集來的塑膠垃圾,讓孩子覺察環境中塑膠垃圾過量的問題。
設計減塑學習單讓孩子為永續行動。

實驗操作,將知識內化

在中年級的課程中,黃玉玲老師增加了較多的實驗操作和互動討論。成州國小曾經是個容易淹水的地方,在大雨過後校園常成了汪洋一片,後來學校在操場下方建造了一個很大的蓄洪池,讓雨水能滲透到地底下的蓄洪池,同時設置了許多雨撲滿,讓水資源能重複使用。「校園地底下有這麼大的一個蓄水池,但孩子都不知道。」於是,黃玉玲老師藉由這個與孩子切身相關的實際案例,把透水性和海綿城市的概念融入課程,在課堂上,孩子拿著澆花器,在校園中的草地、水泥地、透水地磚、PU跑道等不同地面材質進行測試。實際操作後,孩子會發現草地的透水性最好,而水泥地的透水性最差。藉由這項實驗,黃玉玲老師巧妙的帶出溼地涵養水源和防洪的功能,讓孩子在無形中將知識內化,認知人類的行為會影響環境。

中年級的學生實際測試不同材質的地面吸水性,藉此了解海綿城市的重要性。

溼地公約,倡議保育觀念

「臺灣是全世界第十八名缺水國家,但孩子多半不了解,因為生活中總是打開水龍頭就有水。」為了讓孩子認識到臺灣缺水的情形,黃玉玲老師讓孩子操作坡度實驗,水從斜坡流下時,坡度越斜或是斜坡上的植物越少,流下來的水就會越多。藉由這個實驗,為孩子建立臺灣因地形陡峭、河川湍急,而無法留住淡水資源的知識,進而意識到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此外,團隊老師還設計了「藍色星球」課程,以遊戲方式讓孩子算出全球水陸面積的比例大約是7:3,之後再以繪本《小水滴的旅行》,讓孩子了解水在地球上存在的形式,並且發現地球上真正可用的淡水資源其實很少。

同時,老師也讓孩子將視野拓展到國際,讓他們認識世界上多條重要河川,包括美國密西西比河、巴西亞馬遜河、印度恆河等,以及這些河川汙染的現況,然後再與臺灣的淡水河進行比較,了解淡水河的汙染情形。最後,回到家鄉認識五股溼地的演變,深入認識自己生長的家鄉,同時,介紹世界性的拉姆薩溼地公約,讓孩子討論出屬於成州國小的溼地公約。當孩子完成溼地公約,便在校園內以及五股溼地附近地區進行倡議,以實際行動向全校師生與民眾傳達保育溼地的觀念。

學生自製溼地公約,在校內外進行倡議,傳達溼地保育的觀念。

社區踏查,觀察家燕生態

每年八月,在五股溼地有一件生態界的大事——成千上萬的家燕群聚飛舞,場面壯觀令人嘖嘖稱奇。因為有溼地,所以吸引各種鳥類聚集,家燕就是其中之一,這些家燕總是在春天時來到臺灣,在屋簷下繁衍下一代。五股凌雲路是老舊社區,有許多騎樓式建築,因此家燕築巢數量特別多,短短兩百公尺的街道,就有多達六十個鳥巢。

秉持校訂課程素材取之於在地的理念,當然少不了家燕的觀察。在課堂上,孩子先閱讀黃玉玲老師創作的繪本《燕子回家》,了解燕子的生態習性,到了春天時,老師們帶領孩子實際到社區踏查,除了記錄數量,也觀察家燕的習性和育雛的情形,同時詢問店家是否對家燕的糞便問題感到困擾。在訪問過程中,孩子發現店家對家燕的態度很友善,推測與人們認為燕子築巢有吉祥、好運的意涵有關係。之後,孩子用網路查詢家燕在全世界的分布地點,並畫下家燕的遷徙路線,使課程與國際連結。到了八月,家燕南返前,黃玉玲老師帶著孩子來到溼地,讓孩子親眼見識上萬隻家燕群起飛舞覓食的景象,讓這場精采的賞燕之旅在孩子心裡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記。

課程後,有些孩子會主動分享住家附近燕子育雛的情形,這對黃玉玲老師來說,是最大的感動和鼓舞。而每年帶著孩子走訪社區,黃玉玲老師也發現:「幾年下來,社區居民也會開始重視,無形之中使學校和社區有更多連結,孩子對這塊土地更有感情,這些終將成為孩子未來的養分。越在地,越國際,我覺得這句話很重要,因為如果連自己的環境都不熟悉,要如何國際化?如何去分辨其他國家和自己的不同?面臨的問題又有哪些差異?」

國際教育課程,與世界連結

近年來,成州國小在王淑玲校長的推動下,成立了國際教育課程團隊,由多位老師一起合作,共同研發與國際相關、與世界接軌的系列課程,供學校教師使用。黃玉玲老師也是國際教育課程團隊的一員,在她設計的課程中,經常可以見到國際化的影子,例如:拉姆薩溼地公約、全球多條河川汙染情形,以及家燕在全世界的分布地點等。此外,在2021年疫情最嚴峻時,團隊老師以水資源為主題,與馬來西亞的三民小學在網路上進行兩堂課的國際交流,第一堂課兩國學生共讀繪本和玩桌遊,體會不同國家面臨的水資源議題,第二堂課則是相互分享兩國政府的水資源政策和省水妙招,進行一場跨文化的溝通和交流。藉由這次課程,孩子擴展了國際視野,並且願意從自身做起,讓水資源生態系統能永續利用,使全世界人類都能共享乾淨又衛生的水資源。

要知道課程是否發揮了影響力,從孩子的反饋就能清楚知道,例如:有孩子說以前去五股溼地只有騎腳踏車,不知道溼地有那麼多種鳥類,也不知道溼地的重要性,現在去溼地時一定會多多觀察,並且把垃圾帶回家。在水資源課程結束後,主動說出除了自己要節約用水之外,還要影響身邊的人一起努力,並自發性的拍攝影片倡導節約水資源,「影片裡的臺詞是學生和爸爸一起想的,我覺得好開心,能把觀念影響到家庭裡。」這也許是推廣生態教育多年的黃玉玲老師最感動的一刻。

教學融入SDGs的建議
SDGs的課程可大可小,大則一學期,小則一節課,不用有過多設限與壓力,只要掌握目標,就能開始進行,而且可以邊做邊修正。
善用學校周邊的資源,但每個學校的資源不同,遇到的問題與阻力就不同,重要的是能互相尊重與保持良好的溝通,就有助於推展課程。
細心觀察社區位置、學校的優勢、學生的特質等,以此設計相應且合適的課程。
SDGs也可解讀為SchoolDecides toGoSDGs讓永續環境從校園萌芽,深植在每個孩子的心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