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教育成就未來

教學實踐報導

播下永續與全球公民思維的種子:高雄市立大灣國中國際教育課程啟發學生大未來!採編:劉怡麟、沈怡君

位於高雄市仁武區的大灣國中,由深耕國際教育的學務主任沈宥廷率領一群有志參與的教師組成團隊,將國際教育導入彈性課程時間,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教學核心。在陳碧媛校長的支持下,持續推動國際教育課程,並將大灣國中的經驗積極推廣至其他學校。在康軒的專訪中,沈主任熱情分享大灣國中走過SDGs的來時路,也提供建議。

大灣國中校門口

以國際時事導入SDGs,開拓國際教育課程新境界

大灣國中推廣SDGs課程是因為學校一直積極推動國際教育,而SDGs是其中重要的一環。一開始,國際教育課程主要探討國際美食和節慶文化,但教學團隊發現,只關注表面的主題對於學生理解國際議題有侷限性,學習不夠深入。為了讓學生能理解和判斷國際議題並提出見解,教學團隊討論後引入「新聞分析」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藉此找出問題,並結合SDGs展開後續行動方案。

掌握認知、分析、行動三階段,解決任何挑戰

大灣國中的國際教育課程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為「認知理解」,教學聚焦在SDGs基本觀念的認識與導入;第二階段為「覺察分析」,以各種國際新聞作為學習的重要媒介;第三階段是「計畫與行動」,鼓勵學生針對問題,提出行動方案。

這個教學架構是固定的,教學時則以不同議題套入,例如:探討水資源議題時,學生在認知理解階段學習相關知識,覺察分析階段透過國際新聞,分析國際水情或水資源浪費等問題;最後,在計畫與行動階段解決實際水資源的問題。

這個教學架構除了能掌握理解國際議題,也能應用在其他方面:學生未來進入職場,在工作初期,透過第一個步驟了解從事業務的全貌,面對問題時應用第二個步驟分析思考解決方式、規畫行動,最後知道如何找到資源,解決問題、完成任務。

大灣國中在推廣這套教學時,曾與「童心創意行動協會」合作,是第二屆的種子學校,在校中推廣的行動課程概念,是從協會的核心理念Design for Change (DFC)衍生而來。主要是在第三階段「計畫與行動」中融入DFC元素,讓學生體驗新的學習歷程,為不斷充實擴展的國際教育提升教學的能量。

從新聞分析發現SDGs與國際議題相呼應,也與學生息息相關

目前,大灣國中所推廣的國際教育課程主要分布在七年級和八年級。考量七年級學生對於國際現狀了解有限,主要著重在讓學生認識國際文化,初探SDGs概念;八年級則引入「新聞分析」方法,以SDGs為框架,幫助學生理解國際新聞。

學生透過課前作業及學習單,分析新聞事件與哪些SDGs有關。

老師們透過「新聞分析」,教導學生解析新聞中的關鍵字詞,並把SDGs框架套用到新聞事件中。透過觀察,可以發現大多數的國際新聞事件都和SDGs有關聯。

例如:2021年東京奧運聖火使用氫氣作為燃料,符合零碳排的環保概念;提供紙床作為選手村的家具,在賽事結束後回收再運用,減少浪費。這些新聞素材都能和目前最夯的SDGs理念相呼應。讓學生在新聞分析、媒體識讀和國際理解中自然而然習得SDGs的理念,認知到世界上正在發生的各種事務與自己的關聯性。

這種方式也適用於深入探討其他議題,以俄烏戰爭為例,學生可以透過新聞看到貧窮、飢餓、健康等問題:從烏克蘭的學校被俄羅斯軍隊炸毀的新聞延伸到教育問題;烏克蘭城市因為戰爭被毀損連結到經濟問題;烏克蘭難民出逃到其他國家尋求庇護,則可以看到國與國之間的夥伴關係。抽絲剝繭新聞事件,讓學生意識到SDGs議題隨時在身邊發生。

隨著Covid-19疫情影響全球,各國為防堵疫情蔓延,停班、停課、停工,並以遠距上課及在家上班等方式因應,對於教育方式及經濟發展已經產生莫大影響;對學生本身最大的衝擊,就是從在學校和同學一起學習,轉變為在家上課,如果家長在家上班,或放無薪假,對於家庭經濟衝擊更大,此時國際新聞就發生在自己身上,更加有感。以新聞分析方式,學生更自然的將國際新聞、SDGs目標與現實生活串連起來。

模擬聯合國會議與在地行動,探索解決方案

最後一個階段的計畫與行動方案,則在課程中設計模擬聯合國會議和在地行動讓學生實踐。

在八年級探討糧食議題前,先讓學生了解全球的糧食問題、糧食對世界的重要性及各國飲食文化,接著分析新聞。例如:探討氣候異常對泰國稻米栽種方式的影響,以及日本開發低蛋白米銷往菲律賓的新聞報導,從國際新聞中發現問題並尋求解決方案。

沈宥廷主任與學生互動,分析氣候異常對泰國稻米種植方式的影響,並把SDGs套用到新聞事件中。

糧食問題是全球性的議題,老師帶領學生,透過模擬聯合國會議的方式,讓大家提案討論。如果學生希望以實際行動解決問題,老師則會引導學生將全球糧食問題在地化,轉而關注臺灣本身的廚餘、糧食浪費、飲食過度精緻化等問題,若要更貼近生活,則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處理營養午餐的廚餘。

在國際教育課程中,老師非常鼓勵學生發言,以了解他們真正的想法;如果學生說錯了,就能找出問題的關鍵,對症下藥。因此,學生的發言對老師是極為重要的回饋,也引導教學方向。

大灣國中也將SDGs的觀念融入學校活動。有一年,學校舉辦「SDGs狂想曲」比賽,主要是因為學生難以理解部分SDGs的標誌圖示設計理念,所以老師們先讓學生了解每個目標的含義,再根據自己的理解重新設計圖標。每位八年級學生都能根據自己對SDGs的理解,畫出心目中符合的圖標參賽,並在校慶中展示作品。

挑戰中前行,堅守理念,課程獲得肯定

大灣國中在開設國際教育課程方面面臨了許多挑戰,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師團隊的組建。由於國際教育是嶄新的課程,師生都需要從零開始建立概念。沈宥廷主任以多年的國際教育經驗帶領教學團隊討論,共同建構這門專屬的課程。在校長陳碧媛和教務處課程研發團隊的支持下,教師群利用每週二下午的時間共同備課,積極辯證,腦力激盪,從一人小組發展成十位各領域的專業菁英教師。大家秉持著把國際教育種子在大灣國中播種、發芽、深耕的理念,在這個領域默默耕耘。

另一挑戰來自班級導師,由於會考的壓力,導師們較關注學生的學科表現和作業完成,國際教育作業不成為他們的焦點。為此,國際教育教學小組積極與導師溝通,希望全體師生都能重視這門以能力培養為主軸的課程。

多年推廣後,各班導師逐漸接受國際教育課程,發現學生在這門課中獲得多元而廣泛的能力。學校的課程發展會議中,國際教育課程一直是彈性課程的首選,顯示其重要性。

第三個挑戰是學生之間的個別差異。國際教育的議題對國中生而言較複雜而艱深,授課老師會仔細引導每一組學生,確保他們理解重要概念。這需要長時間的問題釐清、發表和再討論,以建立學生發掘問題、思考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沈宥廷主任在上課過程中,帶領每一組學生深入思考問題。

為了讓家長支持國際教育課程,學校在課程開始前邀請家長體驗,讓他們先上一遍相同的課程。學生家長來自不同專業領域,提供多樣見解,認為這門課程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分析和表達看法的能力。有些家長甚至在體驗後表達高度認同:「原來大灣國中的國際教育課這麼有趣!」

這些挑戰雖然存在,但國際教育課程在大灣國中不斷取得進步,教師們的努力讓學生受益匪淺。他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國際教育課程將為學生帶來更多啟發和成長。

潛移默化,學生對事件分析更精確,學國文更有感了

大灣國中的國文老師觀察到學生在上過國際教育課程後,對國文課選文產生了不同感觸,這對他們的學習很有幫助。教學團隊也發現學生在討論學科內容時,自然而然的運用國際教育課程中的新聞分析邏輯,分析學科與SDGs的關聯,提升了分析能力和看待事物的精準度。此外,在與其他學校合作發表專題時,學生能更準確地分析事件影響面向,展現出敏感度和邏輯推理能力。

雖然目前缺乏具體的量化紀錄來證明國際教育課程對學生日常生活的影響,但教學團隊仍會持續推動課程,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和改變現狀。學生只要保持開放心態學習,即使一開始難以理解,隨著能力的提升,也會逐漸跟上課程的腳步。老師是埋下種子的人,未來能否發芽長成大樹取決於學生自己。若最終能長成大樹,那麼當年埋下種子的人就能得到回報。

給學校的教學建議:目標在開拓學生的全球視野,培養具備全球公民思維的人
國際教育首要讓學生了解SDGs的重要性,聚焦在「永續」和培養學生成為「全球公民」。永續強調長遠,是教學的重要開端,SDGs代表全球的大事,學生要具備「全球公民」意識,他們必須理解SDGs。
目標確定,教學就有方向。「永續」是課程的核心,透過課程讓學生了解,SDGs各項目標看似單獨存在,其實是有脈絡、互相交織關聯,涉及社會、經濟和環境各方面的議題。縱然教學團隊的專業和教學方式各有不同,找到切入點,設計適合的課程,不必受限於任何一種教學模式。
持續學習與專業成長對教師至關重要,教師要吸收多元訊息,關注國際新聞,更新教學內容。雖然國際教育對許多教師來說不熟悉,但透過成長,仍可有效引導學生具備永續與全球公民思維。
大灣國中的國際教育願景是培養學生具備全球公民的思維,希望他們看到世界的多元面向。在前行的過程中,教師群致力克服困難,持續發展課程,歡迎共同切磋進步,相信一起走能走得更長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