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教育成就未來

教學實踐報導

從氣候變遷學習做一個博雅的世界公民 ── 新興國中的SDGs之路文:康育豪

座落於臺北市中山區熙來攘往的新興國中,這裡是老臺北人可能知道的行天宮舊址。而今,這小小的校園則是歷史與未來並存,除了屋頂種電、校內透水磚等完善的綠能建築外,從學生到教職員,全員也共同為永續發展而努力,透過國際課程以及SDGs的實踐,讓新興國中望向國際,成為博雅的世界公民。

所有的行動都是因為有愛

新興國中教務主任郭育如表示,在資訊量非常大的年代,學生的未來會更寬廣、更具有挑戰,學校教師們為了學生的學習達成共識,從結合一些國際日、世界糧食日等活動,開始發展國際教育,希望能為孩子們帶來更廣闊的前程。而國際教育需要世界通用的國際語言作為交流媒介,學校便從英語領域連結跨領域學習內涵開始推展,初期英語老師因此感到頗有負擔與壓力,且成效不夠全面完整。

面對發展受限的困境,楊啟明校長引導教師們將SDGs的精神融入各領域教學中,他強調國際教育不僅與英語教育相關,更是透過教育資源的連結與運用,讓老師、學生和家長更清楚了解身為世界公民的處境與責任,並進一步彰顯臺灣的價值。例如從環保、愛地球的意涵開始,透過跨領域合作,發展氣候變遷的系列課程,在英語、自然、科技、健體等不同領域課程中多元學習,讓孩子們真正理解人類與環境的關係及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楊啟明校長認為,老師們在推動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自己只是在後面推一把,要讓老師願意去做,就必須讓他們體認到自己的重要性。他說:「他們(指老師們)可以成為孩子覺察世界的那一雙眼睛,或者是開啟世界窗戶的那一雙手」,而學校也給予老師足夠的資源和機會,使其在推動課程中也能不斷成長,讓永續發展的正能量及回饋,同時反映在學生與教師的教學成果上。

自然課程中,黃嘉郁老師帶領學生了解學校氣象站的各種測量方式,從實際觀察進行氣候變遷議題的討論。
新興國中將雙語教育與SDGs課程做結合,讓學生以氣候變遷為主題,藉由自製雙語簡報分享學習心得。

【教學第一線 ── 永續領航員的點點滴滴】

發展國際教育的初期,許多教師還不熟悉如何設計、連結相關課程,郭育如主任就談到,一開始老師們可能擔心做不到他們預想的目標、或時間不夠用。但透過跨領域會議研討、定調出明確的主題及脈絡後,老師們在之後的實際共備與合作上就會更加順利,也會減低各自的壓力。幾年下來,站在教學第一線的老師們也累積了許多經驗,從課程的設計、面對的困難、成果的豐收,都讓老師們持續增能,也樂於分享這些經驗。

英語領域 黃上紋老師 英語老師不再單打獨鬥 跨域課程更能觸類旁通

過往國際教育主要仰賴英語老師進行教學,以課本延伸活動加深加廣為主,在融入SDGs議題後,像是針對氣候變遷的主題,黃上紋老師表示,英語領域依據學校規畫的發展脈絡,安排學生製作英語海報、繪製世界地圖、做簡報發表等活動,讓學生主動查找資料進行學習,更融入時事,例如臺灣缺水問題和國際洪水問題,配合自然、社會領域的老師,講解雨量、臺灣地理等觀念,讓學生能對學習內涵更有印象。

黃老師提到,在這樣的課程中,評量方法也發生了改變。老師降低以筆試評估學習成效,增加多元評量的頻率,例如通過觀察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或是學生做簡報時的準備情況、團隊合作能力,以及讓學生彼此互評,反而能更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科技領域 崔心帝老師 實作課程更貼近生活 開發專利讓學生活用

崔心帝老師認為科技一直都與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在課程融入SDGs的議題時,便選擇更貼近民生的方向去調查。例如戰爭對國中生來講比較陌生,以他們的生活來看,環境教育和防災演練才是他們切身相關的。

配合學校的氣候變遷大主題,他便在課程中設計加入「智慧雨量計」、「省水馬桶」等活動,讓每位學生回家拍攝家中的馬桶,並發現大部分家庭的馬桶都在浪費水。如果更換為崔老師自己設計的省水馬桶(目前已完成申請專利),經實際計算全臺灣都更換的話,一年省下的水相當於100棟臺北101,有學生學完後回家馬上嘗試改造,成功省水後也因此獲得滿滿的成就感。

自然領域 黃嘉郁老師 科技校園融入學習 教育本質回歸學生

黃嘉郁老師所設計的SDGs彈性課程中,搭配了學校的校園氣象站,讓學生觀察感測器所接收到氣象資料,例如溫度、溼度等等。這些東西一方面作為資訊融入教學,讓學生熟悉自然實驗中的操作、變因等概念,一方面也藉由這些科技,將課本中抽象的內容化成具體的數據,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黃老師也提到,其實要發展SDGs課程有很多面向可以切入,他認為不一定要用到昂貴的設備才符合現代,如果說學校用很貴的設備,學生回家後想做類似的科學探究,可能是沒有辦法進行的,因此本質還是在教育,要以學生能與生活連結、便利學習為出發點,以這為基礎去架構出下一層的學習內容。

健體領域 呂雅雯老師 永續學習落實於日常 健康生活無處不在

健體領域呂雅雯老師透過學校每天的營養午餐,來介紹六大類食物及營養素的重要性,並經由影片帶領學生了解食材的生產過程,設計「我的低碳飲食實作計畫」課程,將飲食教育融入於日常生活中,鼓勵學生選擇本地食材以減少碳排放。

除了書本上的知識外,呂老師也特別安排分組製作料理的課程,適逢疫情期間,調整為學生跟家長一同在家製作,透過學生與家長的討論,讓學生更了解食材的取得及料理方式,使SDGs的學習不僅僅只是在校園裡,更普及到日常生活中。為了取得在地食材,有些學生找阿公阿嬤自家生產的雞蛋、青蔥等農產品入菜,也讓全家都一起參與了這樣的學習過程。

崔心帝老師自行研發「無段式省水馬桶」,並於課堂上示範如何改造原有結構,將一般馬桶升級成省水馬桶。
呂雅雯老師講解食材來源、分類,說明可多選擇原型食物,避免加工產品,就能減少碳排放,從簡單的飲食做到環境的保護。
黃上紋老師引導學生查找資料、製作雙語簡報,並於課堂分享如何面對氣候變遷,藉此訓練學生英語、資料蒐集、簡報製作等能力。
新興國中設計自行種植食材的課程,讓學生體驗農民的工作,並倡導低碳飲食的觀念,在建立環保觀念之虞,還能了解職業的辛勤。

【永續路漫漫,慢慢入永續 ── 做,就對了!】

發展國際教育與SDGs課程的路程上,新興國中的師生持續共同努力,而這樣的努力也受到教育局的肯定,通過了國際學校獎(ISA)的中級認證,郭育如主任談到其實一開始大部分老師也有所擔心,但隨著一次次的共備後,老師們彼此交流,也讓課程推展越來越順,老師們都有很多收穫。

楊啟明校長更是認可老師們的執行能力,他說:「現在推行各項SDGs課程,老師們都已經非常有經驗,而且也創意十足,不同的領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做法,並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斷去操作,學生、老師大家都越來越成熟了。」

面對未來,楊校長提到國家政策是在2030年成為雙語國家,雖然雙語教育不等於國際教育,但是雙語是國際移動很好的一個工具,這段時間的國際教育SDGs課程推展就是在累積,不斷的嘗試各種事,就會發現越來越精進、越來越熟悉,不管是快或慢,努力就會產生價值的!

新興國中教師們給予其他學校教師的建議
在推動SDGs融入教育時,要注意行政支持和全校參與的重要性。
國際教育不僅僅是英語領域的事情,而是需要全校各個領域一起參與。
建議學校要有主導方向,先確定主題後,再去考慮如何將各個領域的課程串連起來,學校可以根據自己想要發展的方向,選擇適合的課程內容。
推動SDGs課程時,要從學生要學習的重點來做出發。
推動過程中,教師之間可以建立社群,分享彼此的課程設計,或藉由讀書會、線上課程、邀請外師分享等方式提升教師團隊的能力。
Top